学术研究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员工动态 -> 正文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简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04

    批准时间: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于2011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特色: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文信息处理、词汇学与词典学、语言教学、汉语研究、语言与文化传播,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中文信息处理、词汇学与词典学两个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第一,文理交叉,突出应用,产学研结合,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计算机与语言学结合,着力开展语言应用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发展。开发的语言资源转让给日本富士通公司、清华大学等单位,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理论与实践、演绎与归纳相结合,各个方向互相支撑、相互促进。在语言资源开发实践中建立相关理论,将语言资源应用到语言信息处理、辞书编纂、语言教学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前沿的词汇学、语义学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基本理论研究为词典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提供有力指导,对促进词典编纂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积极服务现实与地方,突出地域特色。配合国家的语文政策,面向汉语汉字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积极进行汉语汉字规范化、普通话测评与推广研究。用现代数据库技术进行音韵学研究,建立了“胶东半岛电子语音语料库”,研究山东省方言,为地方普通话推广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新闻、广告领域的语言规范实践为基础,开展网络语言与网络新闻研究以及相关语言规范理论研究,与“胶东在线”、“水母网”等大型网络媒体及多家广告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第四,在古籍文本校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典籍外译工作。本学科研究人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古籍校点项目,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典籍,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学科成员参与翻译的成果多次被选作国家领导人馈赠外宾的礼品。

学术队伍

学科建立了完善的队伍建设制度,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27 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名,1人被山东师范大学聘为合作博士生导师,2人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兼职研究员。

学科梯队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队伍。同时,按照方向建设要求,学科各方向各设一名学科带头人与4-6名关键学术岗位,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学术队伍的全面建设为本学科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智力保障。学科自评专家组认为该学科教授、副教授等专职人员的配备合理,每一方向都有学术带头人,带头人水平高,结构合理,队伍实力强

科研成果:

本学科极为重视科研立项工作,并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2011-2013年期间,本学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项目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获批5项,后期资助项目获批4项,后期资助外译项目1项。教育人文社科与山东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项目35项,其他厅市级与横向项目若干。科研经费屡攀新高,三年来,各项科研经费总额约500万。其中,2011年科研经费  75.6万元,2012年科研经费224.528万元,2013年科研经费189.8万元。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自2011以来,本学科共出版专著、教材18部,辞书6部,包括《汉字与教师书写艺术》(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教材,吕永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笺证》(李士彪著,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嵇康美学思想述评》(卢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秦凤珍、何志钧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朱子语类选中英文对译》(翟江月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等。在《文学遗产》、《教育研究》、《文史哲》、《语言文字应用》、《语文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学术报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学校规定的A类7篇、B类17篇,CSSCI上发表66篇,新华文摘摘编1篇,EI检索6篇、ISTP检索2、SSCI论文1篇。取得《也谈“名而动”结构》、《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等标志性成果多项,在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辞书编纂、新词语研究、语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充分展示出该学科深厚的科研实力与水平。

本学科2011至2013年,荣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4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项11项,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泰山文艺奖1项,刘勰文学评论奖2项。其他获奖又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三等奖4项,烟台市社科一、二、三等奖等16项。

人才培养:

本学科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语文教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硕士点为依托,近年平均每年招生30多人,全部毕业获得学位,并顺利就业。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1项;中文信息处理、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程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修辞学、词汇语义学、现代汉语词汇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欧美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西方语言学简史3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质课。支持研究生学术研究,在校硕士生人均发表论文2篇。本科人才培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原则,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第一批山东省了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专业。近几年9篇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5%。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教材7部,其中《实用电子公文处理教程》获全国学会一等奖。

条件建设:

本学科与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所统筹共建,资源共享,拥有优越的条件。目前学科资料中心面积300多平米,藏书6万多册,大型图书80套;实验室面积1500多平米,仪器设备价值600余万元。每年投入经费100多万元以上。

学术交流:

学科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合作范围。2011年以来,本学科科研人员、团队分别至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与港台地区相关高校访问、交流,签订相关合作办学、研究协议。举办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7次,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展学术视野。结合团队建设需要,通过名师讲坛等形式邀请了日本千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华梵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日本千叶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员工的知识面,提升了本学科成员的研究水平。

管理制度:

学科管理制度健全,建立了由学校分管领导、经理、重点学科负责人三级负责制,保证了团队建设有效开展,管理绩效突出。

建设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将本着  “创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建设思路与目标,进一步加大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的建设力度,辐射和带动其他研究方向的发展,重点建设中文信息处理、词汇学与词典学、语言教学三个研究方向,力争使其成为全省品牌方向。服务地方,强化地域特色,深入进行艺术生产与消费理论研究、胶东文学(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鲁大作家群研究。每个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创新团队,力争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词汇学与词典学、语言教学三个团队达到省级水平,最终形成在省内乃至国内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学科